2012年,付安慶在塔里木油田現場檢測管道高程和防腐層破損情況。受訪者供圖
科學精神在基層
他曾在沙漠戈壁中徒步200公里測試輸油管道腐蝕程度和標注實際管道走向;他曾在滿是油污的鉆井臺上一根一根地檢測700余根氣井油管的腐蝕開裂失效情況;他也曾在塔里木油田沙漠腹地65攝氏度的地面高溫下進行油管腐蝕失效檢測和統計……
他就是中國石油集團石油管工程技術研究院腐蝕與防護研究所副所長付安慶博士。
理論用于實際才能體現價值
石油管材在油氣勘探開發、輸送儲運、煉油化工等環節中被廣泛應用,但它的“工作環境”卻并不理想:不僅原油中的硫化氫、氯離子、二氧化碳等會對管道形成腐蝕,外部土壤中的腐蝕性物質也會對其進行“傷害”。我國每年有很多油氣管道因遭受腐蝕而出現一系列失效問題,輕則導致油氣泄漏,造成經濟損失;重則導致爆炸,造成人員傷亡。
“因此,石油管材的腐蝕防護對石油天然氣工業至關重要。事實上,在石油管材及裝備在服役過程中因腐蝕導致的失效占總失效事故的60%以上。石油管材失效不但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而且污染環境,還會直接威脅生命安全。”付安慶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比如2013年發生的中石化“11·22”青島東黃輸油管道泄漏爆炸事件,就是因為管道遭腐蝕以致破裂,原油泄漏進入青島市政排水暗渠,油氣積聚發生燃爆。這次事故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達7.5億元。
在付安慶看來,石油管材腐蝕防護與相關企業經濟效益密切相關。“降低失效事故率有助于企業提升經濟效益,腐蝕穿孔得到控制就能直接減少經濟損失。”他說。
作為一名“80后”石油管材腐蝕防護專家,付安慶一直強調“我就是在基層干活的”。他的興趣是將自己多年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工程實踐,解決石油天然氣工業中石油管材腐蝕與防護的實際問題。為此他曾放棄某高校提供的優厚待遇,甘愿投身石油天然氣腐蝕防護一線。
“我從本科到博士一直學的是材料的腐蝕與防護,這個的特點就是比較貼近工程實際。我覺得只有把理論應用于實際,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付安慶說。
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付安慶在其演講的每個PPT末尾都會寫一段話:“即使是再好的研究,如果無法走出實驗室進入市場化應用,那么這項研究注定是沒有多大用處的。”他表示,這段話出自1985年的美國《商業周刊》,這是他的信條。
解決問題不到現場不行
“我工作的重點是解決中石油管材腐蝕防護方面的技術難題。工作中我首先是在油田現場發現問題,然后帶回實驗室研究并模擬,提出解決方案,指導現場做好腐蝕防護。”付安慶笑著說道。
在過去的7年中,付安慶在塔里木油田、西北油田、新疆油田等西部油田現場累計工作超過800天,解決了諸多技術難題。他表示,在現場首先要找出管道被腐蝕的原因,進而判斷被腐蝕的管材在當地環境下是否適用;如果管材適用,而環境又比較苛刻,那就要結合環境和工藝流程提出一些防腐蝕建議,比如在管道中添加緩蝕劑、風送擠涂內涂層、內穿插非金屬管修復等。
“導致石油管材腐蝕失效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些是由選材不當造成的、有些是由特殊作業工藝造成的、有些可能是由外力和腐蝕環境共同作用造成的,還有些可能是由更換管道用途導致的……這些都必須親自到現場才能作出判斷,不到現場不行。”付安慶說。
針對塔里木油田超深高溫高壓氣井油管柱腐蝕及開裂失效的難題,付安慶首創出基于油氣井生命全周期的油管選材和腐蝕評價技術,推動了石油管材腐蝕評價技術的進步,產生間接經濟效益2億多元。為了盡可能模擬出管材在實際應用中的腐蝕環境和受力情況,他又自主研發了全尺寸實物油管柱應力腐蝕開裂實驗裝置及評價方法,建立了高溫高壓氣井井筒腐蝕完整性評價體系。
未來,付安慶將繼續開展石油管材的腐蝕與防護研究,并將工作重心放在防護上,為我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生產保駕護航。
文章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管理員
天涯社區代發http://www.b2bx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