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余應力測試原理及應用儀器
采用盲孔法測試焊縫殘余應力,就是在有殘余應力的部位鉆一個小孔,因小孔附近的殘余應力被釋放,孔區附近的殘余應力場發生變化,只要測出該局部區域的應變變化量,即可計算出鉆孔處釋放前的殘余應力值。
儀器采用南京聚航科技有限公司的JHMK多點殘余應力測試系統,由JHYC靜態應變儀和JHZK鉆孔裝置組成。在軟件進行設置后,自動實時計算殘余應力,并實時顯示和保存應力應變數值,測量結果直觀明了。
測點的選擇:由于只有一條組裝環焊縫,焊縫兩面焊成型,故在罐體內壁及外壁焊縫上對應并對稱各分布四個測點。
測量結果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環向殘余應力退火前后均大于軸向殘余應力,測量結果符合焊接殘余應力的基本規律:最大殘余應力方向與焊縫長度方向一致,且為拉應力;垂直焊縫方向的殘余應力遠小于平行焊縫方向的殘余應力,因此測試數據是合理的。
測點 |
退火前 |
退火后 |
消除率 |
||||
釋放應變 |
殘余應力 |
釋放應變 |
殘余應力 |
||||
內壁面 |
1 |
軸向 |
85 |
-13 |
-24 |
114 |
增加 |
環向 |
-220 |
370 |
-96 |
204 |
44.9 |
||
2 |
軸向 |
16 |
14 |
/ |
/ |
/ |
|
環向 |
-65 |
116 |
/ |
/ |
/ |
||
3 |
軸向 |
36 |
52 |
-12 |
140 |
增加 |
|
環向 |
-176 |
319 |
-168 |
336 |
未消除 |
||
4 |
軸向 |
18 |
121 |
-11 |
123 |
未消除 |
|
環向 |
-225 |
427 |
145 |
291 |
31.9 |
||
外壁面 |
5 |
軸向 |
110 |
-9 |
120 |
-133 |
增加 |
環向 |
-296 |
501 |
-146 |
202 |
59.8 |
||
6 |
軸向 |
110 |
-56 |
94 |
-97 |
未消除 |
|
環向 |
-228 |
367 |
-125 |
179 |
51.5 |
||
7 |
軸向 |
88 |
-1 |
103 |
-101 |
增加 |
|
環向 |
-245 |
417 |
-143 |
214 |
50.2 |
||
8 |
軸向 |
100 |
-9 |
162 |
-163 |
增加 |
|
環向 |
-294 |
504 |
-220 |
316 |
37.2 |
從表1所列的環焊縫退火前后的實測值變化情況可看出:
1. 退火前,外壁面第8點殘余應力值最大,達504MPa,退火后,其值約316MPa。減少了188MPa,降低幅度為37%;外壁面第5點是退火降低殘余應力幅度最大的,由501MPa降低到202MPa,減少了299MPa,降低幅度達60%。
2. 除外壁面第3點外,環向殘余應力退火后消除率為31.9%-59.5%;
3. 軸向殘余應力基本上沒有消除,外壁面環焊縫軸向殘余應力在退火前為較小的壓應力,經退火后變為較大的壓應力。
4. 退火前組裝環向焊接殘余應力大部分在31-500MPa之間,明顯高于罐體其他環焊縫186-343MPa的殘余應力值。
將表1的殘余應力值在退火前后的對比用圖1表示,取消退火后無法正常測量的第二點,1、3、4為內壁測量點,5、6、7、8為外壁測量點,測量點分界線與殘余應力分界線將圖1分成Ⅰ、Ⅱ、Ⅲ、Ⅳ4個區域。
圖1 組裝環焊縫殘余應力在退火前后的對比
從圖1可以看出;高殘余應力區出現I區,原因之一是環焊縫內壁焊縫坡口比外壁坡口小的多,而且外壁焊縫冷卻速度比內壁快。其退火降低殘余應力效果非常明顯,降幅在37%-60%之間,平均降幅達50%。
軸向殘余應力值在退火后增大,最大增幅可達170MPa,該殘余應力不是最大殘余應力,可能對焊縫抗疲勞、抗應力腐蝕有利。
組裝環焊縫的殘余應力高于其他環焊縫,主要是因為采用強制對接,兩個筒節強行對中后進行焊接,而且筒體內壁面只能手工焊接。
結論
由以上數據表明,盲孔法可用于液化石油氣儲罐組裝環焊縫的殘余應力測試中,所測結果符合焊接殘余應力的基本規律,測試數據合理。高殘余應力區出現在外壁面環向方向上,其退火后殘余應力降幅在37%-60%之間,最大減幅達299MPa,平均降幅50%;退火后內壁面環向平均殘余應力減少27%。整個環焊縫局部退火工藝可消除30%-60%的環向殘余應力應力值,其效果非常明顯,達到了消除焊接殘余應力的要求,儲罐兩筒節的組隊滑焊縫,殘余應力值比罐體其它環焊縫的殘余應力值要大,應注意改善焊接組對的工藝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