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我國經濟逐步恢復到常規增長軌道
我國不僅應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更應成為產業鏈條效率最高、應變能力最強、最具生產力的生產基地和創新大國。日前,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指出,只要疫情存在,就會有疫情防控的“成本折扣”。因此,把消費能力轉化為生產和創新能力是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基本著眼點,也是“內循環”的一個基本含義。“三季度之后,疫情雖未完全消除,但經濟會逐步恢復到常規增長軌道,宏觀政策也要相應調整,回歸到常態。” 劉世錦認為。
上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壓力測試”中,我國經濟表現總體符合預期,甚至在有些方面超出預期。第一,我國出口行業的競爭力在疫情之中突出表現為“應變能力”和“韌性”,上半年整體呈現小幅增長態勢。第二,前段時間需求的恢復速度慢于供給。在行政和市場力量作用下,機構的反應速度一般快于個人,行動能力更強,更容易受到政策驅動,因此供給側的恢復速度會快于需求側。第三,需求側近期逐步回升,但能否恢復到疫情之前的狀態,仍有待觀察。疫情后部分需求可能會出現“永久性減少”,比如過去參會需要坐飛機、住酒店、在餐館就餐,但現在都通過網上開會,這些需求就難以恢復。
“如果把疫情沖擊下的經濟增長分為上半場、下半場,上半場以宏觀救助、恢復增長為主,在經濟逐步轉到正常軌道之后,下半場宏觀政策就要退居次位,讓結構性潛能擔當主角。“劉世錦表示。
劉世錦介紹,結構性潛能的內容很多、且相互關聯,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追趕或跟跑的潛能。二是新涌現的潛能,即與發達經濟體同步、有可能并跑甚至領跑的潛能。我國應搭建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設為龍頭,以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為主體、以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為兩翼的“1+3+2”結構性潛能框架,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結構性潛能,引領全球發展方式的轉型。
“1”指以都市圈、城市群的發展為龍頭,為下一步我國中速、高質量發展打開空間。“3”指實體經濟方面,現階段我國經濟循環過程中的三大短板:基礎產業效率不高、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大、基礎研發能力不強。“2”指以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為兩翼,而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是橫向的、對全社會各領域都會產生影響的要素。
劉世錦強調,釋放結構性潛能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除宏觀政策制定,我國還需要抓住“1+3+2”的重點,提振市場信心和預期,落實“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兩個文件的精神,推出一些重大改革開放措施。